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ppt
第五节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 病毒对敏感细胞的感染并不一定都能导致病毒繁 殖,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子代。 因最终的感染结果,敏感细胞的感染可分为 两类 增殖性感染( productive infection) 非增殖性感染( non-productive infection) 增殖性感染 以在受染细胞内,有感染性病毒子代产生为特征 ; 非增殖性感染 以在受染细胞内,不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子代为 特征。 非增殖性感染 由于病毒、或是细胞的原因,致使病毒的复制在 病毒进入敏感细胞后的某一阶段受阻,结果导致 病毒感染的不完全循环( incomplete circle)。 在此过程中,由于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虽然 亦可能导致细胞发生某些变化,甚至产生细胞病 变,但在受染细胞内,不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子 代。 类型 流产感染( abortive infection)、 限制性感染( restrictive infection)、 潜伏感染( latent infection) 1.流产感染 依赖于细胞的流产感染 依赖于病毒流产感染 1 依赖于细胞的流产感染 如果病毒感染的细胞是病毒不能复制 的 非允许细胞( nonpermissive cell) ,将 导致流产感染。在非允许细胞内,往往仅 有少数病毒基因表达,病毒不能完成复制 循环。 其原因至今还不十分了解,可能与这 些细胞缺失某些参与病毒复制的酶, tRNA 或细胞因子有关。 2 依赖于病毒的流产感染 这类流产感染系由 基因组不完整的缺 损病毒 ( defective viruses)引起。 缺损病毒 因一个或多个病毒复制必需基因有 缺损,丧失了其功能,所以它们无论是 感染允许细胞不是非允许细胞,都不能 完成复制循环。 2.限制性感染 这类感染系因细胞的瞬时允许性产生。 其结果或是病毒持续存在于受染细胞内不能复制 ,直到细胞成为允许性细胞,病毒才能繁殖;或 是一个细胞群体中仅有少数细胞产生病毒子代。 例如人乳头瘤病毒可感染上皮细胞,并且其早期 基因的转录可在受染的各分化期的上皮细胞 中进 行。但是由于晚期基因转录仅能在分化成熟的鳞 状上皮细胞中进行,所以只有进入终末 分化的鳞 状上皮细胞才有病毒增殖。 3.潜伏感染 这类感染的显著特征是在受染细胞内 有病毒基因组持续存在,但并无感染性 病毒颗粒产生,而且受染细胞也不会破 坏。这种携带有病毒基因组但不产生有 感染性病毒的细胞称做病毒基因性细胞 ( virogenic cells)。潜伏感染的另一个 极端情况是由于病毒基因的功能表达导 致宿主基因表达的改变,以致正常细胞 转化为恶性细胞。 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 组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 复制,因此,这种温和噬菌体的侵入 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 , 此即称 溶源性 或 溶源现象 。 溶源性( lysogeny) 凡吸附并侵入细胞后, 噬菌体的 DNA只整合在宿 主的核基因组上 ,并可长期随宿主 DNA的复制而进行 同步复制,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增殖和引起宿主细 胞裂解的噬菌体,称 温和噬菌体 ( temperatephage) 或 溶源噬菌体 ( lysogenicphage)。 ( 1) 溶源噬菌体 ( lysogenic phage) 当温和噬菌体侵入其敏感宿主的细胞后,前者的核 酸可整合到后者的核基因组( genome, 即核染色体) 上,这种处于 整合态的噬菌体基因组 ,称作 前噬 菌体 ( prophage)。 ( 2) 前噬菌体 ( prophage) ① 游离态 指成熟后被释放并有侵染性的游离噬菌体粒子; ② 整合态 指已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上的前噬菌体( prophage) 状态; ③ 营养态 指前噬菌体经外界理化因子诱导后,脱离宿主核基因组而 处于积极复制、合成和装配的状态。 ( 3) 温和噬菌体的三种存在形式 温和噬菌体的种类很多, 常见的有 E.coli的 λ 、 Mu-1、 P1和 P2噬菌体等。 λ噬菌体的的溶源性反应 进入宿主后线状基因组 依靠粘性末端环化 λ 噬 菌 体 的 的 溶 源 性 反 应 通过特定位点整和(切离) 细菌染色体 凡能引起溶源性的噬菌体即称温和噬菌体, 而其 宿主 就称 溶源菌 (溶源性细菌, lysogen或 lysogenic bacteria) 。 溶源菌是一类能与温和噬菌体长期共存,一般不会出现有害影 响的宿主细胞。 ( 4) 溶源菌 ( lysogen或 lysogenic bacteria) 1、 自发裂解 10-210 -5; 2、 诱导 溶源菌在外界理化因子作用下,发生高频率裂 解的现象,称为诱导; 3、 免疫性 溶源菌对本身所携带的前噬菌体的同源噬菌 体有特异性免疫力; 4、 复愈 丧失前噬菌体,成非溶源菌,免疫性也丧失; ( 10-5 ) 5、 溶源转变 前噬菌体引起的溶源菌除免疫性外的其他 表型改变,包括表面性质的改变和致病性转变。 ( 5) 溶源菌的显著特性 温和噬菌体的溶源性反应 整合于细菌染色体或以质粒形成存在的温和噬菌体 基因组称做原噬菌体( prophage) 在原噬菌体阶段,噬菌体的复制被抑制,宿主细胞 正常地生长繁殖,而噬菌体基因组与宿主细菌染色 体同步复制,并随细胞分裂而传递给子代细胞。 细胞中含有以原噬菌体状态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 的细菌称做溶源性细菌( lysogenic bacteria) 溶源性细菌经自发裂解或诱发裂解,进入裂解循 环 ( 6) 溶源菌的识别 少量溶源菌与大量的 敏感性指示菌相混合 与琼脂培养基混匀后倒一 个平板,经培养后溶源菌 就一一长成菌落。 遇溶源菌裂解后所释放的温和 噬菌体会发生裂解循环者 形成了一个个中央有溶源菌的 小菌落,四周有透明圈围着的 这种独特噬菌斑。 下节课再见了 病毒吸附蛋白是能够特异性地识别细胞受体并与 之结合的毒粒表面的结构蛋白分子,亦称做 反受体 ( antireceptor) 。 有包膜病毒的 VAP为包膜糖蛋白 无包膜毒粒的 VAP往往是核壳的组成部分 ( 1)病毒吸附蛋白( viral attachment protein, VAP ) Eg. T偶数噬菌体的尾丝蛋白, 流感病毒包膜表面的血凝素糖蛋白等。 病毒的细胞受体亦称病毒受体,系指能被病毒 吸附蛋白特异性地识别,并与之结合介导病毒进入 细胞,启动感染发生的细胞表面组分。 现在已知病毒受体是细胞的功能性物质,为细胞 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而非病毒专一性的成份。 ( 2)细胞受体 Eg. 单纯疱疹病毒的受体是硫酸乙酰肝素, 狂犬病毒 Rabies virus的受体是细胞表面的乙酰胆碱受体 。 大多数动物病毒无吸附结构的分化,少数病毒 Eg.流感病毒在其包膜表面长有 柱状或蘑菇状的刺突 , 可吸附在宿主细胞表面的粘蛋白受体上; 腺病毒则可通过 五邻体上的刺突 行使吸附功能。 back1 ③ 完整病毒穿过细胞膜的移位方式; ① 细胞的内吞功能; ② 毒粒包膜与细胞质 膜的融合; 人类和脊椎动物病毒的入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