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民版).ppt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轮政治史专题复习 相关联系 中古经济结构;中古主流思想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 点 高考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宗法 制、分封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 特点。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 1、原始社会 距今约 170万年前元谋人 公元前 2070年夏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 商朝(发展) 西周(强盛) 春秋(衰亡) 前 2070年 前 1600年 前 1046年 前 771年 前 476年 3、封建社会 前 475年 ----1840年 鸦片战争前 前 475年 前 221年 220年 589年 907年 1368年 1840年 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明清宋元 封建社会 形成 封建社会 大一统 封建国家 分裂和民 族大融合 封建社会 的繁荣 统一多民族 国家进一步 巩固和封建 社会由盛而 衰 民族融合 进一步加 强和封建 经济继续 发展 子曰 “ 殷因于周礼,所损益,可知 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 (孔子说 “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制,所减少的 和增加的,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了商朝的 礼制,所减少的和增加的,也可以知道。 ” ) 此观点说明了什么 说明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之间有着密切 的联系。 一、西周的建立和灭亡一、西周的建立和灭亡 建立公元前建立公元前 1046年年 武王伐纣武王伐纣 战于牧野战于牧野 定都镐京定都镐京 建立西周建立西周 灭亡公元前 771年 王室衰微、犬戎来犯、幽王被杀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武王灭商后,建立了周朝。人数较少 的周人如何统治广大的疆域,成为了一 个难题。设想一下,如果你是周人,该 怎么 办 分封制 材料一 武王分封了三类人一是神 农、黄帝、尧、舜、禹的后代;二是 姜太公等功臣谋士;三是自己的弟弟 及其他的亲戚。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一)分封对象 周王周王 功臣功臣 异姓异姓 王族王族 同姓同姓 周公子伯禽周公子伯禽 召公之子召公之子 成王弟成王弟 先代的贵族先代的贵族 商后代商后代舜后代舜后代尧后代尧后代姜尚姜尚 西周分封制示意图西周分封制示意图 齐 鲁 燕 晋 蓟 陈 宋 封邦建国,以蕃屏周 (二)义务 § 把土地分封出去,为的是方便统治。 那么,我们首先来看分封制下的义务 。 材料二 诸侯要定期朝见天子,汇报 自己的政务。一次不朝见,就贬低他 的爵位;两次不朝见,就削减他的封 地;三次不朝见,则出兵进行讨伐。 政治上服从周王命令,朝觐述职 材料三 周公教成王说 “你得用心考 查众诸侯谁纳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 貌不好,既是侮慢王于不贡。 ” 材料四 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点燃 烽火,结果诸侯都纷纷派兵来勤王。 经济上交纳贡赋 军事上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幽王烽火戏诸侯,可怜列国奔驰苦 ” (三)权利 1.周王把 土地 和 人民 授予诸侯, 建立诸侯国,被封 的诸侯在自己的封 疆内,又对卿大夫 实行再分封,卿大 夫再依次分封。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分级立宗制 2.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 大的 独立性 ,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 、征派赋役等。 扩大统治区域、交通网络、 众星捧月 (四)影响 (四)评价 材料六 公元前 606年,楚庄王向周 王的使臣询问九鼎的轻重。这是觊觎 周室,想取而代之的表现。在使臣的 机智应答下,楚庄王只好悻悻而罢。 周王室衰微, 天子对诸侯的支配权 已转移到 “方伯 ”手中 材料五 平王之时,周室既衰,诸侯 强并弱,齐、楚、始大,政由方伯。 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 异姓功臣贵族 先代 帝王 后代 和边 远氏 族部 落首 领 周王 同 姓 王 室 贵 族 西周分封 分封制的演变 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 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思考为什么分封制会走向崩溃思考为什么分封制会走向崩溃 受封诸侯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便利了其 势力的增长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力量增强, 彼此进行争霸战争 血缘关系的疏远 知 识 要 点 说 明 分 封 制 根本 目的 巩固周王室统治 政府政策的根本目的都是 巩固统治 经济 基础 井田制(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含 义 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授予 王族、功臣和 先代贵族 , 让他们建立 诸侯国,拱卫王室 分封制是周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与郡 县制度可以做比较 ) 诸侯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诸侯权力 在自己的封疆内,拥有很大独立性,又对卿大夫实行再 分封 ( 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体现特点 ①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 权力的高度集中 影响 积极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 序 出现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生产力发 展 。局 限 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 项目 “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 ” 三、维持血缘关系的宗法制 § 由于分封制有如此大的利益,贵族之 间难免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发 生诸多的矛盾。 渊源 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 定义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 政治权力,维护整治联系的制 度。 (别亲疏、定尊卑、分等 级)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 周天子有四个儿女周天子有四个儿女 大儿子大儿子 二夫人所生,二夫人所生, 二儿子二儿子 大夫人所生,大夫人所生, 三女儿三女儿 大夫人所生,大夫人所生, 四儿子四儿子 大夫人所生。大夫人所生。 王位由谁来继承王位由谁来继承【【 探究活动1探究活动1 】】 § 大儿子大儿子 我是长子,年纪最长,你们都应该听我我是长子,年纪最长,你们都应该听我 的。的。 § 二儿子二儿子 我是正室夫人所生,而且我又是儿子,我是正室夫人所生,而且我又是儿子, 当然应该由我来继承王位。当然应该由我来继承王位。 § 三女儿三女儿 我最聪明伶俐,学识渊博,所谓巾帼不我最聪明伶俐,学识渊博,所谓巾帼不 让须眉,当然由我来统治周朝。让须眉,当然由我来统治周朝。 § 四儿子四儿子 你们都别争了我是父王最你们都别争了我是父王最 疼疼 爱的儿子,父王一定会挑我的。爱的儿子,父王一定会挑我的。 周天子周天子 诸侯诸侯 卿大夫卿大夫 士士 平民平民 奴隶奴隶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西周宗法制示意图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小雅 ·北山 分析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明确大宗 、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 “大宗 ”一定 “大 ”吗 “小宗 ”就 一定 “小 ”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周王是天下的 “大宗 “,诸候对周 王而言就是 “小宗 “,但诸候在其 封国内又是 “大宗 “,依次类推 . 宗 法 制 目 的 内 容 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 政权的稳定 按 血缘的嫡庶关系 分 享政治权力;形成 “ 周天子 诸侯 卿大 夫 士 ” 的宗法等级 各等 级 之 间 形成大、 小宗从属关系 是西周最重要的政 治制度 ; 体现特点 ② 以血缘为纽带 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特 点 嫡长子继承制 正妻所生第一子为 嫡长子 实 质 作 用 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 政治权利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 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贵族政治 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 定和团结 局限统治者的素 质不能保证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 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 B、、 ““ 分分 ”” 是是 ““ 宗宗 ”” 在政治上的表现在政治上的表现 (分封制是按照 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 “ 宗 ” 是 “ 分 ” 的内核和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 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宗法制 分封制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里 表 核心 政治体现 共同作用 共同作用 ①① 有效防止了贵族之间因权利继承产有效防止了贵族之间因权利继承产 生的纷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生的纷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②②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③ 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管理. 【【 探究活动探究活动 2】】 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你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你能 结合当今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结合当今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吗吗 1)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 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 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这与现代的平等和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这与现代的平等和 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 与 的结合; 生产力原因 ② 以 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宗法制) ③ 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 。 (分封制 神权 王权 血缘关系 高度集中 (辽宁卷 09) 2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 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 嫡长子继承制 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 传统的宗族观念 【 高考回眸 】 ( 2008年广东文基, 21)明初,朝臣建议 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 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 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 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 D.郡县制受到挑战 C ( 09天津卷) 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 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 09江苏) 1、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 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其中所说的 “九鼎 ”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 商周流传,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 09广东卷) 2.“封建社会 ”的概念是近代 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 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在 2005年进行的全国 1 人口抽样调查中 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 106.30.新生儿 性别比例失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依然 存在。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有 ① 宗 法制 ③ 科举制 ② 小农经济 ④ 近代新式教育 的推广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②④ A (西周)(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 (春秋)(春秋) 诸侯割据混战 (战国)(战国) 各国掀起 自上而下 变法运动 秦的统一 诸侯势力强 大 “ 两制 ” 渐渐崩坏 封建经济的发展 秦商鞅 变法成 效最大 第二节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高考考点 秦朝的统一; 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 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朝的统一 西周灭亡和东周建立、春秋争霸、战国兼并 探究一 秦国统一的历史条件有哪些统一后秦 朝在国家统一问题上又做了哪些事情 提示 社会基础、人民需要、秦国实力、个人努力 前 221年、嬴政、秦统一全国、咸阳 ① 商鞅变法 后 秦 国 实 力强盛。 ( 主要原因 ② 人民渴望统一。 ③ 秦王嬴政的个人 雄才伟略 ④ 区域性统一 ⑤ 封建经济的发展,经济联系加强。 (经济物质基础) 公元前 221年 秦 东到大海 北至长城 南到南海 西到陇西 人口达 2000万临洮 辽东 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商鞅变法,国力强盛 雄才大略,策略正确 秦统一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 影响 扩大了疆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 一体格局的形成。 统一是趋势,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 秦王消灭六国,结束割据,那么,他是否 就一劳永逸安于现状呢 始皇帝的由来 丞相绾 ﹑ 御史大夫劫 ﹑ 廷尉斯等皆曰 “ 今 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 海内为郡县, 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 ‘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 皇,泰皇最贵。 ’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 ‘ 泰皇 ’ ,命为 ‘ 制 ’ ,令为 ‘ 诏 ’ ,天子自称曰 ‘ 朕 ’ 。 ” 王曰 “ 去 ‘ 泰 ’ ,着 ‘ 皇 ’ ,采上古 ‘ 帝 ’ 位号,号曰 ‘ 皇帝 ’ 。他如议。 ” 制曰 “ 可。 ”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 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 · 秦始皇本纪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绾 等皆曰 “ 命为 ‘ 制 ’ ,令为 ‘ 诏 ’ ,天子自称曰 ‘ 朕 ’ 。 ” 制曰 “ 可。 ” 史记 ·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 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 “ 天子 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 。据载,秦朝的传国玉 玺其文为 “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 。 材料三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 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传之无穷。 史记 · 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综合上述材料,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特点及其本质。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 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 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 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 皇怒曰 “ 此中人泄吾语。 ” 案问莫服。当 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 史记卷六 · 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 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皇帝皇帝 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 御史御史 大夫大夫 丞丞 相相 太太 尉尉 诸卿诸卿 (牵制) (统率) (统率) (虚设) 直 接 控 制 2、中央官制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 1)君主专制。皇权至高无上,军国大权最终 操纵在皇帝一人手里。 (( 2)) 分工明确。三公分掌政治、军事及监察, 三公九卿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 3)不得世袭,百官公卿由皇帝任命,分封世 袭制不再延续。 v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 “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 王,毋以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 史记 v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 “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 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 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 史记 v师 1)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 安宁之术 ” 主要是指什么 v3)上述材料反映的争论发生在什么时间有何意义 ( 实行分封制。 ) ( 分封诸侯国将重蹈覆辙,诸侯割据。推行郡县制度。) ( 秦统一后不久。 秦统一后建立什么样的行政体制, 关系 到秦朝能否长治久安的问题。 ) 郡郡 (( 地方最高统治机构)地方最高统治机构) 郡守(最高长官)郡守(最高长官) 郡丞(行政、刑狱)郡丞(行政、刑狱) 郡尉(军事、治安)郡尉(军事、治安) 县县 县令(最高长官) 县丞(行政、刑狱)县丞(行政、刑狱) 县尉(军事、治安) 乡乡 三老(教化)三老(教化) 有秩、有秩、 啬啬 夫夫 (( 司司 法法 赋赋 税税 )) 游徼(治安)游徼(治安) 秦朝的地方机构 长官由 皇帝直接任命,不世袭 有利于 加强 中央 对地方控制,巩固统一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 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 根本性变革 。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建立的影响 1、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2、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 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具有重 要意义; 4、为后世所延续,对巩固国家统一和维护社会稳定 起到积极作用,影响深远。 分封制 郡 县 制 划分 标 准 传 承 制度 与 中央 关系 历 史 作用 相同 点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分封制 郡 县 制 划分 标 准 血 缘 关系 地域 传 承 制度 与 中央 关系 历 史 作用 相同 点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分封制 郡 县 制 划分 标 准 血 缘 关系 地域 传 承 制度 世 袭 皇帝任免 与 中央 关系 历 史 作用 相同 点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分封制 郡 县 制 划分 标 准 血 缘 关系 地域 传 承 制度 世 袭 皇帝任免 与 中央 关系 诸 侯国有很 强 的地方 独立性 地方 绝对 服从中央 历 史 作用 相同 点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分封制 郡 县 制 划分 标 准 血 缘 关系 地域 传 承 制度 世 袭 皇帝任免 与 中央 关系 诸 侯国有很 强 的地方 独立性 地方 绝对 服从中央 历 史 作用 有利于巩固 统 治,但 也容易出 现 割据 有利于加 强 中央集 权 和国家 统 一 相同 点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分封制 郡 县 制 划分 标 准 血 缘 关系 地域 传 承 制度 世 袭 皇帝任免 与 中央 关系 诸 侯国有很 强 的地方 独立性 地方 绝对 服从中央 历 史 作用 有利于巩固 统 治,但 也容易出 现 割据 有利于加 强 中央集 权 和国家 统 一 相同 点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背 景 公元 前 221年 ,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封建王朝 秦朝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的 形 成 皇帝 制度 由来 三皇五帝的传说 特点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核心 中央 官制 (三 公九 卿) 丞相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御史 大夫 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 事务 太尉 负责全国军务 地方 行政 机构 (郡 县制 ) 本质 皇权至高无上,君主专制 由来 内容 作用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秦 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 地方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 构,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管行政、军事和 监察;县设县令,郡、县长官全部由皇帝任免。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 由皇帝任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 重难点突破 】 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影响 1、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 固、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 成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 封建国家。( 政、经、文、民 ) 2、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模式,奠定了中国两 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并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开创性、深远 ) 消极影响 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 迅速激化,导致秦朝的灭亡。 有人质问 “夏商周因封建而延,秦郡 邑而促 ”。郡县制既然能够加强中央集 权,为什么秦朝却很快覆亡 关于 秦朝的败亡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回答说因为秦 朝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群众, “人 怨于下 ”,所以一呼百应,揭竿而起一 下子推翻了秦的统治。 “咎在人怨,非 郡邑之制失也 ”。 试结合材料分析秦朝速亡与郡县制关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 1.专制主义 是指 中央的决策方式,即是皇 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 2.中央集权 是指 全国的军、政、财权全部 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最高原则是 皇权至上 。 一、战国中央集权制度的 萌芽 1、 理论 法家思想 2、 实践 商鞅变法及各国变法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 建立 三、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巩固) 隋唐(完善) 北宋(加强) 元朝(发展)明朝(强化)清朝 (顶峰并走向衰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 由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决定 1、经济上, 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 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2、政治上, 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维护其统治 。 3、思想上, 法家的集权理论。 4、从地理角度来看,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 属于辽阔疆域精耕细作型经济。中国农业的发展使大型 的水利工程等公共事业的建设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 ( 2008江苏, 1) “齐人 ”、 “鲁人 ”、 “楚人 ”这 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 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 C 【 高考回眸 】 09重庆卷) 12.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不 符合史实的是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 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 全球通史 中说 “ 在中国 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 ,有过三次大革命 ,它们从 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 发生于公元前 221年 , 第二次发生于 1911年 , 第三次在 1949年 ” 。第一次的 “ 革 命 ” 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焚书坑儒 ,实行思想专制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D.制定一整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A 2. 观察图片 ,能从图片中得出的信息是 ① 皇权至高无上 ② 丞相处于一人之下、万人 之上的地位 ③ 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④ 太尉 掌管军事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注意观察和分析图片中的信息 ,并注意图 例。第 ④ 点从图中看不出来 ,可以排除。 C 3. 下面的漫画作品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 历史信息不准确的是 A.实现了国家统一 B.确立了君主专制体制 C.实行分封制 D.建立了三公九卿体制 解析 漫画反映出秦朝实现统一之后建立了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项不符合史实 ,也不是漫 画所反映的内容。 C 4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 的主张是 “ 千古创论 ” 。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 , 其优点不包括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巩固祖国大一统 C.有利于减少战乱 D.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解析 郡县制是中央集权的措施 ,它不能改变君 主专制、独断专行的决策方式 ,故无法减少决策 失误。 D 5.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 ,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如 王国维 秦郡考 考证共有 48郡 ,谭其骧 秦郡 新考 推定为 46郡。某同学在考评秦朝设郡的 具体数目时 ,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 ,其中 最可信的应是 A. 汉书 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家的研究论文 D.秦简的记载 D 第三节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高考考点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 体会 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 考点导读 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初 在 地方 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 诸侯王国, 郡国二制并行 。郡设太守,王国设丞 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诸侯王 在自己的封地内,有权自置御史大夫以下官吏, 自征租赋,自铸货币,自集军队。王国的存在, 使西汉潜伏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严重威胁着中央 集权 。汉景帝平定 “七国之乱 ”,在此基础上, 汉 武帝颁布 “推恩令 ”等措施 ,结果,诸侯王被解除 军政大权,王国越分越小,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 汉至唐选官制度的变化 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汉至 唐,我国古代官吏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 汉朝 从 汉武帝始选官主要实行 察举制 ,其选拔人才的标 准是孝、廉; 魏晋南北朝 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 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 九品中正制 ,在这种 制度下,用人标准主要依靠门第; 隋 朝时期,开 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唐 朝继承并完 善了 科举制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 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 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朝代 制度 标准 方式 汉朝 魏晋 南北朝 隋唐 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察 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品德 门第 才学 举荐 评定 授官 考试 选官 制度 察举制 九品 中正制 科举制 实行 时间 汉 魏晋 南北朝 隋唐北宋 明清 特点 以官举士来源 基层 中正评定 授官依据 考试选官 仕途开放 局限 以官举士权操 于上 成为世族 把持政权 工具 八股取士 束缚思想 选官制度的变化 评价科举制 积极 打破了 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扩大了 统治基础, 加强了 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 合理性 ;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 ,为行政效率 提高创造了条件 ;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消极 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 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体现了怎样的演 变趋势 1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 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2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 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唐朝三省六部制 这是唐朝时期的中央官制。三省是指中 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 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 工六部作为具体实施机构。三省长官都是 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 ,保证了君权的独尊。这一官制是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它使中央机构行 政效率大大提高,中央集权政治得到完善 ,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皇帝 政事堂 中书省 ( 草拟政令 ) 尚书省 ( 执行政令 ) 门下省 ( 审核政令 )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主管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主管户籍、土地、赋税等 主管礼仪、科举等 主管军政 主管刑狱 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作用 提高了办事效率,三省既分工又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 相权,加强了君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活学活用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 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 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怎样的呢 参考答案 中书省 → 门下省 → 尚书省 → 工部 元代的行省 蒙古 东北 云贵 台湾 岭北行省 辽 阳 行 省 云南行省 澎湖巡检司 1、行省的设置、行省的设置 元朝以元朝以 行中书省行中书省 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此外还有两个单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此外还有两个单 列的行政区划,即列的行政区划,即 中书省中书省 (直辖(直辖 ““ 腹里腹里 ”” )和)和 宣政院宣政院 (管辖西藏(管辖西藏 和和 四川、青海部分地区)。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行省与中央的关系、行省与中央的关系 ①① 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 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 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 院,没有中央诏旨,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院,没有中央诏旨,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 军队。军队。 ②② 行省官员行省官员 要定期觐见皇帝要定期觐见皇帝 ,向皇帝述职。,向皇帝述职。 ③③ 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 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 ,同时采,同时采 取取 省官互迁省官互迁 等形式加以控制。等形式加以控制。 3、行省制度的意义、行省制度的意义 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 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 开端。开端。 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 这是元朝在地方实行的行政制度。行 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军事 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行 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 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 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 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 比较点比较点 分封制分封制 郡县制郡县制 行省制行省制 异异 盛行盛行 时时 代代 奴隶社会奴隶社会 盛行于西周盛行于西周 几乎盛行于整几乎盛行于整 个封建社会个封建社会 确立盛行于元朝确立盛行于元朝 影响至今影响至今 与与 中央中央 政府政府 关系关系 独立性很大,独立性很大, 权权 力与地位力与地位 可世可世 袭袭 中央下属中央下属 行政机构、由行政机构、由 皇帝直接任免皇帝直接任免 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是中央最高行政机 构中构中 书书 省的派出机省的派出机 构,其构,其 长长 官直接官直接 对对 中中 书书 省省 负责负责 作用作用 影响影响 一定一定 时时 期有作用期有作用 ;但从;但从 长远长远 看看 破坏国家破坏国家 统统 一和一和 社会社会 稳稳 定定 不不 仅仅 在当在当 时时 加加 强强 了中央集了中央集 权权 ,, 维护维护 国家国家 统统 一,一, 而且影响后世,作用更明而且影响后世,作用更明 显显 。。 同同 都是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都是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 为为 了巩固了巩固 统统 治;治; 结结 果在一定果在一定 时时 期内都期内都 发挥过积发挥过积 极极 影响影响 1.( 09江苏) 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 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2.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 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 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 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 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 “官 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问题的重要举措 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建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C 3.有人在评论某一历史时期的选 官制度时说 “上品无寒门,下品 无世族。 ”这一历史时期应该是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D 4.观察下图,在这之后我国地方政治制度 的最重大变革发生在 A.唐中朝 B.明朝初期 C.元朝 D.清朝 C 5.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 科学错误的一项是 A. 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 立者 禹 B. 趣谈秦始皇与郡县制 C. 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 响 D. 论宋代行省制与中央集权的强化 D 6.“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 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 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 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 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 ”这是对 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A.战国的军功爵制 B.汉代的察举制 C.唐朝的科举制 D.明代的科举制 D 7.2010·山东实验高中期中考试 著名 学者钱穆认为,唐代 “在三省体制下, 决策不再是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 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 中 ”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C 西汉 唐 元 明 清魏晋南北朝 君主专制 君权相权 中央集权 中央地方 选官制度 郡国并行制 三省六部制 行省制度 科举制九品中正制察举制 发展完善 明朝钱宰被征编 孟子节文 ,散朝 回家,吟诗道 “ 四鼓冬冬起着衣,午 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 人间饭熟时。 ” 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 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 “ 嫌 ” 迟啊,改作 “ 忧 ” 字如何 钱宰 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 1.4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考点 1.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 4.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措施 影响 防丞相专权 a.君主专制开始极端化君主专制开始极端化 b.政务繁杂政务繁杂 废丞相废丞相 ,权分六部权分六部 原因 考 点 回 顾 与 突 破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背景 内阁制的设立 考 点 回 顾 与 突 破 明成祖设内阁 助理皇帝处理国政助理皇帝处理国政 内阁首席大学士称首辅, 那么 “ 内阁首辅 ” “ 宰相 ” 材料一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 , 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虽全当帝 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 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 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 皇明大政记 材料二 (阁臣)其只是 承上启下,发布命令 而已 人们还是习惯地把他们看作宰相 但宰相与阁臣有 很大不同 宰相具有执行权 ,遇事都可以奏而行之 ,甚至事毕之后方上奏明也是常有的事;而阁臣则 只 有遵从皇帝的旨意,拟出具体办法,待皇帝批准后方 可颁布 。 陈茂同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丞相制 内阁制 职责相同 不 同 地位 职权 对皇权 作用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参与决策 总领百官 无决策权, 职权不明, 权力大小 完全取决于皇帝的信 任与支持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法定 决策机构 非法定、非正式 咨询机构(顾问) 明代内阁制与丞相制比较 内阁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设 拓展延伸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 是否一样 l明朝的内阁是明朝的内阁是 君主专制强化君主专制强化 的产物,的产物, 无无 决策权决策权 。。 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 l西方近代的内阁是西方近代的内阁是 权力民主的象征权力民主的象征 ,总,总 揽国家的揽国家的 行政权力行政权力 。